上課的時候,碰到孩子不會或者不熟悉的任務我們都會輔助他完成。輔助的方法有很多,輔助也是每個老師的必備技能。
但是老師和家長都要注意,如果一些輔助方式運用不當,反而會讓孩子的干預效果大打折扣。
你是這樣輔助的嗎?
一、錯誤后輔助
什么是錯誤后輔助?舉個例子:
例子一:
老師下指令:“拍手。”
孩子做出舉手的錯誤反應;
老師抓著孩子的手全肢體輔助他做出拍手的動作。
夸獎孩子有做對。
例子二:
老師下指令:“把杯子放到桌子下面。”
孩子拿著杯子正要放到桌上時,老師用手指向桌子下面;
孩子根據(jù)老師的手勢提示,把杯子放到桌子下面;
老師夸獎孩子有做對。
當孩子出現(xiàn)了錯誤的反應后,我們再給予他輔助,這個就是“錯誤后輔助”。
正確的做法應該是,孩子反應錯誤后,我們重新下指令,然后立即輔助孩子,在他做出錯誤反應前給予恰當?shù)妮o助。
二、過度使用全肢體輔助
我們都遇過這樣的情況,孩子明明會做的任務,但他就是不完成,很多老師或家長會習慣性地再下一次指令,然后抓著孩子的手去做。
如果我們經(jīng)常這樣輔助孩子“完成”任務,孩子學到的到底是“我應該要去完成這個任務”,還是“反正我不做也會有人幫我做”呢?
三、孩子不會也不給予輔助
我們的老師在給孩子制定課程目標和上新的課程之前,都會先給孩子做測試。
如果不經(jīng)過測試或者評估,直接給孩子上課,就很容易出現(xiàn)一個情況——孩子明明不會,但我們以為他已經(jīng)會了。
這樣會出現(xiàn)什么后果呢?
孩子可能會重復做出錯誤反應,而且還可能收到“不對”、“錯了”這樣的負面反饋。這樣孩子不但難以學習到這一項技能,也容易導致他出現(xiàn)挫敗心理,甚至一看到這個任務就大發(fā)脾氣,我們的課程就更難繼續(xù)下去了。